发布时间: 2019-11-03 浏览次数: 54 |
8篇SCI一区和二区高水平论文、太赫兹功能性器件技术和强辐射源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两年前,学校与莫斯科大学共建“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短短两年,国际联合实验室交出了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中俄两校共建实验室,关键词就是‘优势互补’和‘引智’,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提升学校国际科研合作能力和影响力,从而支撑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朱亦鸣教授说道。
优势互补 赋予“光”更强的力量 0.1秒,太赫兹波谱液体检测仪就能“看”到液体中是否有安全隐患;扫一扫,太赫兹人参皂苷检测仪就能“捕捉”出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这都依靠着太赫兹波的力量。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近期在《Photonics Research》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则打造了太赫兹波的“增强版”,在强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辐射太赫兹波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而这只是联合实验室的众多成果之一。 “就像电灯泡越亮,它能够照明得就更清楚”,国际联合实验室成员、青年教师赵佳宇介绍道:“我们采用‘液氮’作为激光电离介质,在产生强太赫兹波的同时,探索新的物理机制。太赫兹波越强,在后续的应用中,无论是安检、生物医学、国防等领域,都能够提高检测的效率和灵敏度。” 围绕新型太赫兹源、太赫兹非线性效应、强场太赫兹技术等国际前沿课题,国际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发表了8篇SCI高水平论文,创新成果的集中迸发则有赖于双方的“优势互补”。我校擅长太赫兹系统研发和基于这些系统的应用研究,莫斯科大学则是太赫兹理论基础研究方面的佼佼者,朱亦鸣教授说:“通过建设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实现工程化与基础理论的优势互补,这些成果也为后续太赫兹波的应用开拓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强强联合 打造创新因子孵化器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光学工程以及现代光学技术和相关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太赫兹技术方面的“优等生”,我校和莫斯科大学强强联合,以顶尖科学家的带动与引领,打通科技创新链的不同环节。 事实上,双方的“姻缘”由来已久,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电学院院长庄松林的邀请下,莫斯科大学Alexander Shkurinov教授和莫斯科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张希成多次来校访问,为师生开设学术讲座,并在学生交流、技术合作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早在2016年,双方就共同申请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和俄罗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RSF)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更是宣告双方正式“牵手”。 国际联合实验室于2018年9月揭牌 学校每年投入专项建设经费用于支持实验室建设、日常运行和科研经费,莫斯科大学科研团队则带着实验设备“入驻”我校实验场地。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的集聚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更多活力,“你会发现有的成果第一完成单位是上海理工大学,但第一作者可能是莫斯科大学团队成员,这就是‘引智’的成果。”朱亦鸣教授说道。 太赫兹领域“最强大脑”的合作也为人才培养、青年教师发展搭建了平台。国际联合实验室成员、青年教师赵佳宇刚刚结束了在莫斯科大学的学术交流。“我们了解同行的成果都是看文章,以往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只能发邮件请教,很难讨论清楚,但有了联合实验室的平台,双方当面交流,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赵佳宇说道。 科学的探索无止尽,“一带一路”上的科研“牵手”也在持续推进,力争产出更多的前沿科研成果,朱亦鸣教授表示:“下一步,希望能够借助联合实验室,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为‘一带一路’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贡献上理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