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指标
教学科研

1明确“3151”建设路径,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确定建设特色显着的一流理工科大学总体目标,抢抓高水平大学建设历史性机遇,规划实施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科学1个特色平台为重要载体,以光学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系统科学5大一流学科和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高原学科为支撑的“3151”建设路径。

探索医工交叉创新之路。2019926日,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以期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共同解决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真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大力培养知识复合、有能力解决医学技术实际问题的医工交叉研究生。交大医学院以重视临床为优良传统,上理工以工程应用研究为办学指引。两校共建的研究院将提供平台,举办论坛、沙龙等交流活动,同时在合作的组织形式、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创新,致力于打造全国高校医工交叉的典范。

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生院揭牌  

  

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者。学校聚焦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抓住上海科改“25条”政策的细化落实,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任务进行全面再梳理再部署再落实。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学校充分释放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排名第6)、技术转移中心(全国排名第7)、技术转移公司(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成效经验的溢出效应。截至目前,学校大学科技园已经在沪、苏、皖三地构建了“一园六基地”的科技服务格局,并设立了覆盖三省一市的28个技术转移工作站,通过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工作站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企业的科创共融共享。多年来,大学科技园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形成了沪、苏、皖三地产学研“直通车”、沪苏人才融合发展交流恳谈会、大学生创业集训营等品牌活动。2019年刚刚成立的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又为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服务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注入新动力。联盟将通过加强协同联动和开放共享,并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共同探索成果转化路径和转化机制上的创新,以及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优化产业生态、加大对外开放等重点举措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长三角五所高校成立大学科技园联盟  

  

2以本为本,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近年来,学校入选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高校,并以此为契机,完善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制度等,出台了相关制度文本,通过制度保障和激励措施,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教师专心教学、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机制,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保障教学秩序质量。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建立以学生学习结果为核心的质量评价模式,形成了覆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全面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为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制度。学校制定了教学检查、教学档案、教学文件发放、教室使用等方面的标准,并督促二级学院严格落实,最大限度减少教学管理漏洞,先后出台《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办法(试行)》、《上海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历学位证书发放规范》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建立教学导向的教师岗位聘任机制。学校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评聘程序中,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将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成果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并将标志性教学成果作为晋升的突出业绩,同时设立“正高级教学擂台赛”、“副教授教学擂台赛”,为长期潜心本科教学且做出突出贡献者开辟职务晋升绿色通道。建立“非升即转、未达即走”、教学名师长聘制等新型用人机制和教师岗位退出制度。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强化年度教学绩效评价,严格教师聘期考核。不承担教育教学任务或教学质量不合格的教师应退出教师岗位或不再续聘;教学名师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可签订长聘制合同。实施教授授课制度。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学校规定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学生授课不低于 6 学分,并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等情况纳入二级学院办学目标绩效考核指标,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与教师的年度教学绩效考核挂钩。

3、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达标。学校注重将语言文字规范性建设工作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与“工程德育”相结合。近年来,在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指导下,依托百年工程教育史与底蕴深厚的“沪江”文化优势,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到德、智、体、美、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好的体系,并逐步形成上海理工大学语言文字工作特色。学校深度保护和挖掘“沪江”等文化资源,实现“校园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的文化校园理念;大力推进“中国系列”课程建设,提升工程人才中国道路自信和行业发展信心;改革综合素养课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从相“加”到相“融”;首创长三角高校“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邀请赛,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重视充分发挥校史资源资政育人功能,以大学校训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积极营造“厚基础、强实践、高标准、严要求”的校风、教风、学风;设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音乐系、美术系等多个文化研究机构,建设沪江国际文化园,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上海乃至全国形成了非常良好的社会反响。

  相关材料

   • 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金专”“金课”

   • 学校召开2019年科技大会 

   • 上海九院、新华医院来校共同研究医工合作

   • 我校与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新闻网:精准扶贫让燕麦在国人餐桌“站C位”

   新华社:上海理工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人民网: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2019年校长论坛举办

   强强联手,搭建增材制造创新平台

   丁晓东校长带队参加2019科技援疆交流活动暨沪克科技成果对接会

   吴坚勇书记出席杨浦科技园区联合成长投资基金与“星火燎原”基金成立大会

   • 在留住乡愁中助力乡村振兴

   • 我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携手探索医工交叉创新之路

   • 人民网:长三角五所高校成立大学科技园联盟 

   • 我校接受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检查评估

   复旦大学和我校共同举办“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专业认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