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指标
特色四

 

4学校文明校园创建特色项目取得具有全市和全国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两年来,上海理工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形成秉承学校传统、蕴涵学校特色的卓越工程文化。学校坚持以文化人、凝心铸魂,在担当社会责任、彰显大学精神、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学校荣获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2017-2018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

一是基层文明稳步夯实。学校成立文化建设委员会,牵头全校文化建设工作,负责文化工作整体规划与设计,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等日常工作。20015月,学校首次荣获上海市市级文明单位称号,此后,学校相继获得第10-15届、第17-18届、首届文明校园等10次上海市市文明单位称号。2008年学校发布校级文明单位考评办法,每两年开展一次的校级文明单位创建评比工作,得到全校各单位的积极响应,参评单位覆盖校内全部职能部处(直属单位)和学院,目前共开展7届校内文明单位创建评比工作。校园文明程度、文化氛围有效提升,师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校园“最美一隅”——图书馆“思学探知”学习空间  

二是文化项目精品辈出。2009年起,学校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活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搭建大学文化建设凝练培育及经验成果交流平台,每年集中展示各部门、各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充分发挥精品项目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孵化作用、文化校园建设的示范作用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助推作用。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机制成熟,成效显着,产出了一大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2019年,共收到申报项目24项,优秀项目12项。“最美一隅”评选是今年新启动的环境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力求通过对现有校园“最美一隅”的甄选和未来校园“最美一隅”畅想,引导启发师生拥有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爱校园、爱上理,启迪心灵,陶冶情操。


三是校本文化内涵丰富。2016年,学校以110周年华诞为契机,以“认同、学术、简约”为原则,凝练、传承大学精神,弘扬百十年优良办学传统,呈现学校厚重的底蕴和文脉。学校通过座谈、专访、征文等形式,寻访上理人,追忆上理史,讲述上理事,共叙上理情,凝炼大学精神,唤起上理人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两年来,学校编写先后编纂了《上海理工大学志》,编辑出版了《夏志清与沪江大学》、《110位上理创客校友故事》等校本文化丛书,用大学文化养护文明,作育英才。学校以大情怀、大手笔致敬历史、记录当下、启迪未来,精心打造的“致敬历史”5部曲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文的、创新的、青春的上理形象。《上理追梦“中国制造”》展示了上理人筑梦科教兴国的实践和探索;《江畔风华时》从建筑文化的视角讲述大楼里的大师与绵延不断的大学精神;《我的大学》聚焦一群风华正茂的上理学子青春追梦的故事;《追寻光的足迹》刻画了一群光学工程领域的“追梦人”。学校在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诞辰120周年之际,精心打造了首部校园原创大师剧《刘湛恩》,通过挖掘校园大师精神,使在校学生深切体会前辈的理想情怀。这些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作品既是一部部生动的校本文化教材,也是一次大学精神的薪火相传。

首部校园原创大师剧《刘湛恩》剧照

 

四是高雅艺术成效显着。学校注重大师剧、艺术社团等内在孵化的源动力,也积极汲取世界经典艺术的外力,每年引进四到五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引进了如中央民族歌舞团少数民族歌舞专场晚会《请你跟我一起来》、山西省话剧院大型原创话剧《生命如歌》等国内本土高雅艺术,还引进了如德奥之声系列音乐会、莫扎特的管乐世界等国外高雅艺术,使学子们不仅接受学术的滋养,更能接受艺术的浸润,在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学校探索出一条培养有理工思维、有实践能力、有人文情怀学生的有效途径。

“高雅艺术进校园——杨浦区非遗戏曲荟”走进我校

 

  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