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 |
1、探索“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辐射大学系统。学校提出“大中小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共同体”的模式,试点从附属小学、附属初中、附属高中到大学的无缝衔接德育教育。大学——中学——小学系统内已经实现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学校以“上理之星”评选等为纽带,凝聚“上理大家庭”共同理念,助力大学文化贯通继承;积极协调建设以大学实验、教学、体育文化等设施资源,院士团队、教授团队、学科带头人等智力与人力资源,讲坛、讲座等人文资源,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大手拉小手”活动渠道,创新创业课程,工作站、工程实训中心等创新与实践载体等为核心内容的附属学校学生培养体系,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工程素养提升与人才培养贯通;完善“四校联席会议”机制,促进中小学与大学学院部门直接对接,统筹兼顾大学硬件资源使用率提高与满足附属中小学需要。
顾敏院士为上理附中学生开讲“开学第一课”
2019年底,学校启动了大中小德育一体化项目工程的实践活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普陀实验学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600多名学生走进上海理工大学,观看创大师剧《刘湛恩》的演出,参观机械艺术博物馆、康复医疗中心、机器智能研究院和印刷博物馆等场馆等。实践活动充分彰显了大学资源的溢出效应,为中小学生植入“工程”、“创新”理念,让中小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和科学创造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和能力,涵养科学创新的精神。
2、以区域化党建联建、联动为抓手助推共同发展。为了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学校坚持“党建先行”理念,把区域化党建联建工作作为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助推器和融合剂。近年来,区域化党建联建工作在长三角地区蓬勃开展,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牵头成立校企医监研+社区的“5+1”党建联盟,在党建引领下与江苏省苏州市、泰州市等地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共享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发挥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先后与苏州市相城区太平镇、吴江区桃源镇,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龙泉市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并在安徽省黄山市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机械工程学院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苏州相城区成立了上理工-苏州精密制造研究院,多批党员、教师进驻研究院为当地精密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南丰镇三家单位签署“红色引航校地合作”党建联盟协议。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中店乡、张店镇、孙岗镇签署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在党建联建的有效支撑下,学校连续九年选派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成员,共派出了29名党员、教师精准对接校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另外学校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方面频频发力,积极申报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十余项,像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领衔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上海哲社智库研究专项,带领团队深入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政府、企业调研,为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上理智慧。
“红色引航校地合作”党建联盟揭牌
3、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一是师生无偿献血踊跃。学校每年超额完成上级部门规定的采血目标数,2019年采集献血2144人份。组织学生参加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捐献者招募活动,2019年造干入库志愿者138人;二是完成征兵工作。2019年共有92名大学生应征入伍,超额完成上海市的征兵任务,其中应届毕业生25名,创历史新高,学校先后八次获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三是开展对口支援。学校每年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派学生赴西藏、新疆等地区开展西部志愿服务。四是扶贫帮困。沪江勤工义心公益部(原上海理工大学慈善义工队)作为我校慈善活动开展的载体,在校内外积极开展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帮贫济困,扶老助幼,宣传慈善理念,传承中华美德,通过开展慈善活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奉献,促进慈善育人工作。
4、资源开放社会共享。一是依托学科特色建立科普实验基地。“上海市环境科学实践工作站”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通过媒介宣传、装置模拟、体验参与等方式,面向社会开展各类科普宣传、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活动。二是硬件软件对外开放,扩大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学校教学和文体等软硬件设施向社会开放,与社区和社会各界联动,开展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实验管理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通过接待来访、培训、设立考点、承担项目和实践实训等形式服务社会;学校的运动场、体育活动中心、游泳池面向社区有序开放;学校为长白社区提供“体育项目配送”,与杨浦区体育局、长白街道社区协作,积极打造“高校与社区联动、共享体育资源”的模式;学校校园空间、校史馆等人文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接受社会各界参观交流。
■ 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