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 |
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工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宣传取得国家和市级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办学方向与办学目标。我校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新工科”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科学思维、工程能力、身心健康”的卓越工程型人才为目标,基于“工程德育”范式一体化构建新型“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增强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践行,而不断丰富创新校园实践活动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入脑入心的重要手段。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评选先进典型,邀请模范进校园,举办文化道德讲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打造精品文化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志愿服务也是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与公益活动有效对接,传播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上理师生崇德向善、争当模范,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无私奉献蔚然成风。为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校训精神,上海理工大学不断深入挖掘社会影响大、感染力强、可亲可敬可学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学校启动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评选活动已经有十二年之久,累计评出道德风尚奖、公益模范奖88项。致力于乡村建设的王勇教授荣获2019年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2019年学校9人荣获“上海市育才奖”,Rose Oliver老师荣获2019年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学工部李帆老师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这些事迹突出、品德高尚、师生认同度高、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好人好事不仅是校内争先学习的模范,更赢得上级表彰弘扬,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彰显出新时代上理人崇德向善、争当模范的价值取向。
我校英国文化交流中心主任Rose Oliver MBE女士荣获“白玉兰荣誉奖”
二是致力找寻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文化的契合点,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打造具有卓越工程特色的校本文化。学校聚焦百年工程教育史,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刘湛恩》大师剧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品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沪江书院”系列文化项目,服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另外,历时三年建成学校机械艺术博物馆,融合机械原理与艺术展示,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呈现,让工科学生也能感受到艺术之美。学校还依托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力量,结合多年来对理工科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举办长三角高校工程德育高端论坛,不断深化对“工程德育”的理论研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学校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强化校训、校歌、校史功能。传承“信义勤爱,思学致远”的校训精神,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挖掘校内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内涵,加强“沪江”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2019年成功获批全国第八批重点保护单位。
“沪江杯”大学生书法展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学生书法展
三是完善思政工作体系。学校通过优化完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课程思政”综合改革建设方案,建立学校各部门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厘清责任清单,细化工作台账;2018年光电学院获批全国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学校坚持构建和优化“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体系,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在融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强课程思政工作保障机制建设。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编制,专业技术职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工程德育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保障机制和工作体系,确保政策和经费保障落实到位。构筑以“工程德育”范式为引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程主阵地作用,努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以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深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基于“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逻辑主线,不断完善“中国系列”课程——“智慧中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大学生艺术团在第四届上海市“汇创青春”中斩获多项大奖
■ 相关材料:
上海理工大学:用好 “三种力量”扎实推进“三全育人”.pdf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 构建多维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pdf
●历史专区